加強科技支撐,保護古樹名木
1月3日,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,審議通過《古樹名木保護條例(草案)》。這是我國首部古樹名木保護的專門法規,將為古樹名木保護事業提供堅強法治保障。會議指出,要有序開展科學研究等活動,做好養護救治科技攻關和科普宣傳。
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、創新是第一動力。近年來,我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技創新不斷前進,取得了一系列成果。國家林草局先后成立了古樹名木保護與繁育、古樹健康與古樹文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專門研究機構,我國科學家在古樹名木資源調查、樹齡鑒定、健康評估、搶救復壯、資源擴繁等領域取得突破,成功扦插繁殖了黃帝手植柏、老子手植銀杏和漢武帝掛甲柏子代苗,攻克了古樹名木內部缺陷應力波無損檢測技術,形成了土壤改良、病蟲害防治等一整套綜合復壯措施,發布了古樹普查、鑒定、復壯等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,為古樹名木保護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。
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。近年來,社會各界通過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,通過組織開展科普宣傳周、出版畫冊、推出專題報道、評選最美古樹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,引導公眾樹立科學保護理念,讓群眾感受古樹之美,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的古樹名木保護意識。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組織開展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活動,人民日報推出《保護古樹名木 維護生態安全》、央視“焦點訪談”欄目播出《讓古樹名木“老有所依”》,中國林學會組織開展“尋找中國最美古樹”活動,各地結合實際,充分應用多種有段和途徑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活動,營造了良好社會氛圍。
但是,當前我國古樹名木的科技支撐還存在短板,技術手段仍較落后,新技術推廣、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需要加強,在古樹名木養護救治、樹齡鑒定、種質資源利用等關鍵技術和領域仍存在技術瓶頸,部分地區古樹名木保護意識不強。全國散生古樹中,生長勢瀕危的有2萬多株,亟待救治。
會議強調,要堅持保護第一。在不破壞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的前提下,有序開展科學研究等工作。今后,應當集中攻克古樹名木長壽基因與衰退機制、復壯過程中的生理機制等重大科學問題,以及古樹名木樹齡無損鑒定設備研發、瀕危古樹搶救復壯、擴繁和遺傳改良等關鍵技術難題,盡快制定修訂古樹名木分級保護、日常養護的技術規范,廣泛開展衰弱瀕危古樹名木養護救治,創新形式開展科普宣傳活動,形成全社會關心古樹名木、愛護古樹名木的良好社會氛圍。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L2q0oLiaNUdqiusA_f__1g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,版權歸發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,無商業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